
王楚钦备战澳门世界杯画面 被一女子怼脸拍视频

王楚钦怒斥怼脸拍背后:当热爱变成骚扰,运动员的私人空间还剩多少?
4月11日,在澳门国际乒联单打世界杯赛前,王楚钦被一名女子用手机几乎贴着脸拍摄。他多次后退试图躲避,但对方步步紧逼。最终,这位一向以冷静著称的国乒队员忍无可忍,当场喊出:“离我远点!”这一幕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有人感慨“运动员连走路都像在打游击”,也有人质问:“追星难道没有底线?”
类似的场景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2023年10月,王楚钦在机场被镜头怼到眼前,警告“再拍报警”;2024年12月,他在上海机场被围堵时无奈高呼“疯了都”;2025年1月,他的球迷会宣布解散粉丝群,国乒全体成员更以解散官方粉丝群的方式向“饭圈化”宣战。这些事件暴露出一个尖锐的问题:运动员的隐私权,究竟该由谁来守护?
从赛场到生活,无处不在的镜头绑架。当王楚钦在澳门喊出那句“离我远点”时,他面对的不仅是某个疯狂粉丝,背后是一整条灰色产业链——代拍。这些职业拍摄者通过近距离捕捉明星、运动员的日常影像,转手卖给粉丝或营销号牟利。有网友爆料,一段30秒的王楚钦机场视频,在某些平台标价高达四位数。这种侵犯早已超出公共场合。2024年12月,某马拉松赛事中,55万张参赛者照片被第三方平台“爱云动”明码标价售卖。跑者谭先生花费139元才买回自己的照片,而平台从未获得拍摄授权。法律专家指出,这种以盈利为目的的转卖行为已构成肖像权侵权。
粉丝们常将“为爱发电”挂在嘴边,但某些行为早已越界。2025年1月,羽毛球运动员贾一凡发文透露,接机粉丝挤断了她的指甲;同月,首都机场警方通报,31名粉丝因追拍艺人扰乱秩序被行政处罚。这些事件揭示了一个扭曲的现实:部分人把“追星”等同于“征服”。更令人担忧的是群体行为的失控。2024年某夜,北京首都机场T2航站楼因某偶像团体抵达,客流量暴增七八倍。粉丝冲破隔离带、推搡民警,只为近距离拍摄偶像。这种疯狂不仅危及公共安全,更将运动员置于“被观赏物”的境地。
面对乱象,法律并非无计可施。《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跟踪、偷拍他人最高可处10日拘留;《个人信息保护法》则将行踪轨迹列入敏感信息范畴,要求处理时必须取得个人同意。但现实执法中,取证难、定性模糊等问题让许多案例不了了之。平台监管同样进退维谷。2025年4月,网信办封禁“超能摄影阳阳”等千万粉丝账号,这些账号长期靠偷拍明星非公开行程吸金;微博、抖音等平台同步清理160万条体育饭圈违规信息,关闭3767个煽动互撕的账号。但封号之后,新账号往往换个马甲卷土重来。
当外界保护机制失效时,运动员开始主动反击。王楚钦多次通过社交媒体呼吁抵制代拍,强调“赛场外我也是普通人”。更具标志性的是中国乒协的集体行动。2025年1月,国乒全体成员解散官方粉丝群,将抵制范围扩大到所有社交媒体平台。总教练高志丹在专题会议上直言,必须把饭圈乱象治理作为“紧迫任务”。这不仅是体育界的自我净化,更是一场关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卫战。
值得玩味的是,真正的体育迷往往与“饭圈化”群体泾渭分明。资深乒乓球爱好者李女士表示:“我们看比赛录像分析战术,而他们只关心偶像穿了什么鞋。”这种差异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热爱”——前者指向运动本身,后者沉迷于造神游戏。法律学者张恩利在论文中指出,运动员敏感信息保护需要建立专项规则。比如训练数据、伤病记录等一旦泄露,可能被竞争对手利用;再比如行踪信息过度曝光,会直接威胁人身安全。当这些信息成为饭圈的“战利品”,损害的不仅是个人权益,更是体育竞技的公平性。
此刻回看王楚钦的那声怒吼,早已超越了个体情绪宣泄。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流量至上的时代病症:当镜头可以肆无忌惮地刺破任何私人领域,我们是否正在亲手摧毁那些本该被珍视的体育精神?而答案,或许藏在每个围观者的选择里——是继续追逐窥私的快感,还是让赛场回归纯粹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