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障女生因太美上热搜,背后有个问题值得关注

前不久,西安美术学院一位听障女大学生,因长相太完美登上热搜,引发关注。
有网友质疑她“美得不真实,像AI”;但更多网友呼吁打破偏见,表示“残疾人长得美不是原罪,可以很时尚,也可以当网红”。
一个活在无声世界的人,会遭遇怎样的隐性歧视?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到社会上仍然存在“残疾人就应该朴素”的刻板印象。
除了消除偏见,还有一个问题也非常值得关注:这位女生提到,她是因为小时候发烧吃药导致耳朵失聪,出现言语障碍。
她的遭遇并不是个例。《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指出,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用药不当致聋,他们本该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被永远按下了静音键。而每一个无声的世界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永恒伤痛。
早在9年前,由葵花药业旗下儿药专业品牌小葵花联合中央电视台共同推出公益短片《五岁聋儿的无声诉说》也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短片里的小女孩用手语比画“我很努力听,不过就是听不到”的画面,刺痛了亿万国人的心。
为此,权威专家、企业多年来一直在倡导:孩子不是大人的缩小版,儿童要用儿童药。
儿童用药误区依旧普遍
《五岁聋儿的无声诉说》在2016年上线不到10小时候,播放量就突破千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5岁的小主人公付浠诺“笑”着开始讲自己的故事。2岁时,她发高烧用药不当后,听力越来越弱;她变得不敢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有时会大发脾气,摔东西。
说着说着,5岁的小浠诺早已泪流满面:“妈妈,不是我不乖,只是想对你说的话,着急说不出来。是我把妈妈气哭了,但妈妈却跟我说对不起……”屏幕前的家长们的心也被紧紧揪住。
,时长02:55
与片子一起引起巨大反响的,还有片中那句“孩子不是你的缩小版,儿童要用儿童药”的呼吁,让无数家庭开始重视儿童专用药的重要性。
近十年过去,家长的儿童用药安全意识虽然有所提高,但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儿童用药“偏方”和“经验”仍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专业、科学的用药知识反而被淹没其中。此前央视网一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家长都存在用药误区。
“医生,我给孩子吃了三种感冒药,怎么烧还是不退?”“医生,我把大人的感冒药减半给孩子吃了,怎么咳嗽反而更厉害了?”在儿科诊室,家长这样的疑问并不少见。
有些家长像配菜一样把多种药物混搭使用,有些给儿童服用成人药,还有的凭感觉私自增减儿童用药剂量,更有人将药片碾碎混在牛奶或果汁里,殊不知这样可能影响药效。还有的家长把抗生素当作"万能药",稍有咳嗽流涕就给孩子服用。
而在当下社交媒体迅猛发展的时候,儿童用药安全又遭遇了新阶段的挑战:家长们喜欢在社群相互交流育儿经验,对于亲朋好友甚至一些关注的博主推荐的儿童用药非常信赖,但每个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不同,生病原因不一,照搬别人的有效经验往往行不通。甚至很可能孩子的病没治好,还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
这些看似“为孩子好”的做法,实则都暗藏风险。
为什么这些误区如此难以消除?根源在于很多人仍未真正理解“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这一基本医学常识。
儿童的内脏器官往往发育还未完全,酶系统未建立,对某些药物成分特别敏感。就像一栋正在施工的大楼,每个系统都处于关键成长期,任何不当的“装修材料”都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伤。那些在成人身上安全的药物、用药方式,进入儿童体内就可能变成伤害神经、听力或肝肾的“隐形杀手”。
但话又说回来,要消除儿童用药误区,不仅仅是家长提高意识即可,而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持久战。
“儿童要用儿童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儿童用药安全,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儿童药面临的困境。
2018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儿童安全用药大会,就指出目前我国儿童药面临着生产厂家少、品种少、适宜剂型少的“三少”局面。据人民网报道,国内医药市场现有3500多个制剂品种,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全国6000多家药厂中,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只有10多家。
儿童用药短缺,主要原因之一是研发,而儿药研发困难是一个延续很久的全球性问题。它是所有药品研发中投入最大、耗时最长、临床试验最复杂的领域之一。
但总有人要去做难而正确的事。
葵花药业作为一个以生产制造、研发、销售儿童药为主的大型药企,把儿童药的研发当作责任,旗下“小葵花”深耕儿药20多年,如今已拥有70多个儿童专用药品种,形成了“止咳类、感冒类、胃肠类、补益类、益生菌类、儿童抗生素类、祛火类”儿童7大常见病领域产品群的全面覆盖,是儿药领域的领先品牌。
同时,它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发挥中医药在儿科重大疾病、疑难重症诊疗方面的作用”,提升儿科中药品种的研发生产,以“买、改、联、研、代”为路径,组建北京儿童制剂技术研发平台,力求从中药层面破局,满足更多专业儿童药品的需求。
然而,仅有药物研发还远远不够。改变认知,则需要持续不断的科普教育。
一直以来,葵花药业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推动社会各界对儿童安全用药的关注与参与,提升家庭育儿的科学认知。
自2016年起,葵花药业就与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等机构一起,连续发起“中国儿童安全用药传播与发展大会”,发布《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揭示我国儿童专属药品不足等现状。2018年,设立“小葵花儿童安全用药公益基金”,开展小葵花妈妈公益课堂科普活动,邀请专业医生、药剂师走进幼儿园、社区为家长们科普儿童安全用药等健康知识。截至2024年,该项目已覆盖全国23个省市,开展超2000场科普活动,惠及千万家庭。
这些点滴的行动,都在编织一张守护儿童健康的防护网。
但儿童用药安全的进步,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不仅仅需要制药企业在儿童安全用药上的责任与担当,还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让每个人都成为这场儿童健康保卫战的重要参与者。
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成长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比预防“药害”悲剧更有意义。
作者:田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