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脆皮”年轻人围观“钢铁”老年人,资本悄悄杀入

访客 2025-05-21 17:20:11 2
“脆皮”年轻人围观“钢铁”老年人,资本悄悄杀入摘要: 文 | 长青研究社,作者 | 祝瑛,编辑 | 潘利恒天津狮子林桥的晨光中,65岁的李大爷第88次跃入碧波,飞溅的水花映照...

文 | 长青研究社,作者 | 祝瑛,编辑 | 潘利恒

天津狮子林桥的晨光中,65岁的李大爷第88次跃入碧波,飞溅的水花映照着社交媒体上千万次转发的点赞——这不再是个体的健身狂欢,而是3.1亿中国老年人向世界宣告:银发时代的健康主权,正由他们亲手书写。

以前,老年健身在大家眼里可能就是社区角落的零散活动,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广场舞占领公园”“单杠大爷震惊外媒”这些现象,都说明老年健身已经今非昔比。

据沙利文《2024年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达到8万亿元,2025年会攀升至9万亿元。老年健身作为银发经济的重要分支,自然也水涨船高。预计到2030年,老年体育消费市场规模将突破8000亿元。国家统计局2024年末数据如一声号角:60岁以上人口达31031万人,占比22%,这意味着每5个中国人中就有1位银发族。

这么庞大的老年群体,他们的生活需求可不容小觑。以前,大家可能觉得老年人就是在家种种花、养养鸟,生活节奏慢悠悠的。但现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追求健康、有活力的生活方式,健身就成了他们的热门选择。

国家也看到了老年健身行业的潜力,出台了不少政策来支持。国家体育总局推动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关于加强老年体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2.6平方米,并积极推进适老化健身设施建设。

上海率先破局,在黄浦江两岸织就“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网络,94家社区场馆月费99元即享体质检测、慢病干预等12项服务,“政府补贴+企业运营”模式让专业服务触达80%的街道,日均服务超5万人次。

同时开创性提出“体医融合”“体养结合”双路径——前者要求社区健身中心与卫生服务站签约合作,后者鼓励养老机构配套专业运动场馆。嘉兴市依托市体育局“社区运动家”的Ⅱ级站点,社区指导员按照运动处方指导进行高血压运动干预,运动后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并有所下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健康越来越重视。毕竟身体好了,才能享受生活。政策催化下,老年健身消费呈现“量价齐升”的井喷态势。

《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中显示48%的老年人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中等强度锻炼;人均年体育消费从2014年的540元跃升至2020年的1000元,年复合增长率11.2%;44.5%的老年健身者有体育健身指导,每周平均有1.45次练习力量训练课程,高于成年人每周1.07次课频次;天猫运动户外数据显示,60岁以上滑雪装备买家数同比激增131%,“银发滑雪团”成为冬季旅游新IP。

清华大学研究指出,体育消费每增加1单位,医疗支出可降低0.203单位,这一效应在65岁以上人群中表现得尤为显著。这意味着全国老年群体每年1000亿元体育消费,可节约203亿元医保支出。

在社区广场的单杠区,72岁的王大爷演示着“倒挂金钩”,但膝盖的护具揭示着传统健身的痛点——老年群体的需求正经历从生存到品质的跨越式进化。

在老年群体中,慢性病患病率高达78.4%,这种对健康的担忧直接转化为运动消费能力的提升。调查数据显示,68%的受访者愿意为专业运动指导支付更高费用,54%的人接受运动康复服务的套餐消费。

国家体育总局《老年人需要重视力量练习》的官方发声,让力量训练成为新潮流。广场舞服每年28.57亿元的产值,就是他们追求美的体现,这背后可是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前王大姐跳舞就随便穿个旧衣服,现在也跟着大家一起买漂亮的广场舞服,还说穿着心情都不一样。

“脆皮”年轻人围观“钢铁”老年人,资本悄悄杀入

在硬件研发领域,“适老化”不是简单的“大字体改造”,而是对老年人生理特征的深度解码。国家奥体中心智能健身房的五方位体测亭,通过扫描人体姿态,精准识别老年人常见的“驼背前倾”“膝关节内扣”等问题,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

物联网系统支持微信扫码、人脸识别,累计服务超1亿人次。山东省体卫融合平台接入大模型后,实现了AI自动生成运动处方。而韩国引进的3D运动捕捉技术,将广场舞动作标准化为生物力学参数,推出20-30元/月的VR订阅服务。

在国内,乐刻运动在老年市场做得风生水起。传统健身房往往为了推销年卡绞尽脑汁,乐刻运动却另辟蹊径,开设100-300㎡的小型社区店。这种店没有洗浴、私教区这些“年轻人标配”,而是聚焦“AI体测+小团课+社交角”三大核心。通过合伙人制度,店长能分享营业利润,这就激励着店长用心服务社区居民,提升了运营效率,也控制了成本。

这种模式不仅适合老年人的消费习惯,还为连锁化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乐刻运动的社区店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王大爷所在的社区就有一家,他经常去参加小团课。

平安健康险推出的“运动减保费”产品“平安i动保”,把健康管理和保险结合起来。通过采集用户日均步数,只要达标就能获得重疾保额提升。这种“保险支付-健康管理-数据反哺”的闭环模式,和美国的SilverSneakers项目很像。SilverSneakers项目借助Medicare覆盖了1500万65岁以上老人,不仅为健身房导流,还实现了健康数据的双向增值。

这两个案例都说明,把健康管理、保险和健身服务结合起来,是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

太极云手等传统运动被解构为生物力学参数,这为适老化器械研发提供了标准。社区广场安装的运动传感器,能实时采集广场舞人群的运动强度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优化灯光、地面防滑等设施布局。

这种“场景即数据,数据即服务”的生态模式,把硬件销售和健康管理连接起来,重塑了老年健身的价值链条。在这个模式里,硬件不再只是卖出去就结束了,而是健康管理的起点,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后续服务。

从机遇层面来看,智能硬件适老化改造无疑是银发健身赛道的重要机遇点之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硬件在老年健身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工信部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明确将跌倒监测、心率预警等功能纳入智能健康养老产品范畴,这为相关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市场的规范和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2年中国老体协“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吸引超900万人参与,有力推动了适老化器材的销售增长。专家预计,未来五年老年人健身器材市场规模将保持9%左右的年均增长率,到2029年有望达近150亿元。

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也让线上健身在老年群体中流行起来。

2022年中国老体协“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吸引了超900万人参与,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糖豆推出的“电视投屏健身”功能,让老年人可以把手机上的健身视频投屏到电视上,跟着电视里的教练一起锻炼,就像在健身房上课一样。这种线上健身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又有趣。

而且,广场舞、门球等团体运动的商业化开发潜力巨大。就拿广场舞大赛来说,直接参与人群有17万余人,覆盖人群200万余人,围绕着这些赛事,衍生出了服装赞助、赛事直播等商业模式,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虽说老年健身行业前景不错,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调查发现,老年群体的支付意愿断层问题比较突出。只有23.7%的老年人愿意为专业服务付费,而且600元/季度是他们普遍比较敏感的价格线。

像有个高端养老社区推出的“私教+康复”套餐,一个月要2000元,结果开业半年入住率还不到40%。而普惠型社区店采用“政府补贴50%+会员费99元/月”的模式,续费率却高达85%。这就说明,在老年健身市场,“性价比”还是关键。王大爷就说,他愿意花钱健身,但要是太贵了,他和老朋友们就承受不起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进入老年健身领域。可对于老年人来说,操作这些设备并不容易。就拿VR健身舱来说,在年轻人中很受欢迎,可60岁以上人群操作时失误率却很高。

这是因为很多设备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按照“适老化三原则”来改进设备,界面大字体化(字体不小于24px)、操作语音化(全程普通话引导)、紧急呼叫实体化(设置红色一键呼叫按钮);另一方面,要加强“代际技术教育”。

上海就开设了“智能设备课堂”,每周手把手教老年人操作,效果就很不错。王大爷一开始也不太会用智能健身设备,参加了几次社区组织的培训后,现在操作起来熟练多了。

老年健身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服务和产品标准还不太完善。市场上的健身器材质量参差不齐,健身课程也缺乏统一规范。有些不良商家还会打着老年健身的旗号,卖一些质量不过关的产品或者搞虚假宣传,这不仅损害了老年人的利益,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所以,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加强市场监管,是老年健身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大爷的故事没有终点。他最近报名了社区的数字健身课,学着用智能手表监测睡眠质量。这个经历过饥荒、下岗、互联网大潮的老人,正站在银发经济的新起点。

或许这就是中国式养老的终极答案:不需要悲情叙事,不依赖道德绑架,让每个老人在健身流汗时,都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健康与快乐,正在成就一个充满温度的万亿市场。

参考资料:

  • 1. 沙利文,《2024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5年5月。
  • 2. 王洪川、陈怡莹、王聪,《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体育消费的健康效应——基于全国消费大数据的实证证据》,2024年。
  • 3. 国家体育总局,《老年人需要重视力量练习》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