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制菜在餐厅的使用,争议背后的真相探究
关于餐厅使用预制菜是否冤枉,摘要如下:,餐厅使用预制菜引发争议,有人批评其缺乏新鲜食材和现场制作的真实性,预制菜具有便捷、高效和成本效益高的优势,在餐饮行业中广泛使用,是否冤屈需考虑多方面因素,如餐厅是否透明告知消费者菜品成分,消费者对于预制菜接受程度,以及菜品口感和品质是否达到标准,餐厅使用预制菜需权衡各种因素,确保提供优质的餐饮体验。
这场西贝预制菜风波发生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预制菜在美国、日本这样的国家,为何没有遭遇来自公众的大规模负面舆情?有人把原因归于中餐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这或许是部分原因,但肯定不是全部。
从广义上来说,现代预制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比如美军的便携式口粮。在战争的推动下,欧美等国家的食品加工和保存技术在当时获得巨大的提升,这为战后预制菜产业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3年7月21日,山东聊城市一次农产品展销会上,一企业参展的传统鲁菜预制菜。图/中新
二战结束后,原本为军队服务的庞大食品生产能力需要寻找新的出路。与此同时,各国迎来经济重建和复苏,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例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战后女性就业率显著提高,家庭烹饪时间缩短,C端对方便食品的需求急剧增加。此后,随着麦当劳这样的连锁快餐巨头开始快速发展,它们对食材的标准化、稳定供应和出餐效率有极致要求,为预制菜提供了最理想的B端餐饮市场。
日本的预制菜产业也深深烙上了社会结构变迁的印记。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女性就业率大幅提升,家庭烹饪时间缩短,对便捷食品的需求激增。而便利店的普及为预制菜提供了绝佳的零售渠道,极大地促进了C端市场的成熟。由此可以看出,预制菜产业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日本,大都是先从C端起步,然后C端和B端协同发展。
2024年8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全国牛肉预制菜大赛吸引了200多家企业与团体报名,近300件产品参赛。图/中新
反观中国,预制菜首先是从B端餐饮市场进入的。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业,1990年,麦当劳首店落地深圳。接触西式快餐后,中国人第一次意识到餐饮业居然可以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运行,这也是预制菜在中国的萌芽阶段。
2000年后,本土连锁餐饮开始崛起,并效仿麦当劳、肯德基,开始“有样学样”,尝试标准化作业,这为预制菜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土壤。而随着人工、房租等成本的快速上涨,以及外卖的兴起,预制菜成为餐饮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工具。
直到2020年,预制菜几乎是隐藏在B端餐饮企业身后的小透明。但新冠疫情发生后,催生了预制菜的C端需求,预制菜开始更多进入家庭消费场景,“预制菜”这个概念也是在这个阶段才诞生的。
发展路径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外消费者在预制菜问题上出现了完全不同的认知。
在欧美日等国家,预制菜通过零售渠道发展时,其包装上的成分表、营养标签、生产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市场教育”。消费者在自主购买过程中,逐步了解了什么是预制菜、如何选择、如何烹饪,认知是逐步建立的。而中国的消费者则跳过了这个渐进的认知过程,直接在餐馆里“被动遭遇”,心理落差和抵触情绪自然更大。
预制菜在中国“先B端后C端”的发展路径,意味着许多消费者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动地、不知情地在餐厅、外卖中接触到了预制菜,而非通过零售渠道自主选择购买。预制菜从一开始就被蒙上了“欺骗”的阴影,严重破坏了信任基础的建立。
再加上部分餐饮商家出于种种考虑选用了成本较低、添加剂较多或口味一般的预制菜产品,给消费者留下了“预制菜=廉价料理包”的初印象。
这使预制菜在中国市场始终与“欺诈”“劣质”和“不值”等负面词语联系在一起。消费者反感“在餐厅里花大价钱吃预制菜”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比两种发展路径后还会发现,预制菜在欧美日的出现和发展,其出发点是对社会需求的响应;而预制菜在中国,其发展更多是基于餐饮企业对于自身连锁化需求的满足。这或许才是问题的关键。
所以,餐饮企业想要化解公众对预制菜的误解,必须回到出发点:老百姓到底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预制菜才是消费者接受的预制菜?
发于2025.10.6总第1207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餐厅用预制菜被骂,冤吗
记者:余源 (andyy1988@126.com)
编辑:闵杰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shucuo.cn/post/2078.html发布于 2025-10-05 08:00:4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数错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