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市标准解析,股票跌多少会退市?风险识别指南助你规避风险。
股票跌到一定程度可能面临退市风险,退市标准因地区和市场而异,股票连续几年亏损、股价长期低于某一水平或公司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等都可能触发退市机制,投资者需关注公司的财务数据、经营状况及市场变化,进行风险评估和识别,以避免投资退市股票带来的损失,建议投资者谨慎投资,做好风险管理。
最近后台总收到私信,问手里的股票跌了30%,会不会退市?说实话,每次看到这种问题我都挺揪心的。很多散户对退市的理解还停留在股价跌到底就退市,但实际操作中,退市的门道比这复杂多了。今天我就结合自己这几年帮人看盘的经验,跟大家好好聊聊退市的那些事儿——不光是股价跌到什么程度会退市,更重要的是怎么提前发现退市风险,别等真踩雷了才后悔。
先纠正一个常见误区:退市不只是股价跌这一个原因。A股退市分四大类,交易类、财务类、规范类、重大违法类,每类都有明确标准。咱们一个个说,你对照着看,手里的票有没有这些信号。
先说交易类退市,这个确实跟股价直接相关。最典型的就是面值退市——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直接退市。比如前几年的某环保股,股价从5块一路跌到0.8元,中间没反弹,20天后就被退市了。还有一种是市值退市,连续20个交易日总市值低于3亿元,也会退。不过市值退市比较少见,大部分散户碰到的还是面值退市。
再看财务类退市,这个是最容易踩雷的。简单说,就是公司业绩不行,连续亏,还没收入。具体标准是:最近两年净利润都是负的,而且营收连续两年低于1亿元,会被*ST(退市风险警示);如果第三年还这样,直接退市。去年有家做消费电子的公司,就是因为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营收低于1亿,从*ST变成直接退市,股东损失惨重。还有审计报告出问题的,比如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连续两年也会退市。
然后是规范类退市,主要看公司规不规范。比如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处罚;或者公司治理出问题,控股股东占用资金、违规担保,整改不了;甚至公章丢了、年报半年报迟迟不交,这些都可能触发退市。之前有只地产股,因为年报拖了三个月没交,直接被启动退市程序,股价从2块多跌到退市整理期的0.3元。
最后是重大违法类退市,这个最严重,比如欺诈发行、财务造假金额特别大,或者搞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被认定为重大违法。这种一旦退市,基本没有翻身机会,散户一定要远离。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这么多标准,散户怎么记?就算记住了,去哪里找这些信息?这正是我想说的——普通投资者最大的痛点不是记不住规则,而是信息太分散,等你从新闻、公告里拼凑出风险信号时,往往已经晚了。
我自己刚炒股那几年也踩过类似的坑。2020年的时候,我手里有只传媒股,当时股价从8块跌到5块,我以为是正常回调。结果没过多久,公司突然公告商誉减值30亿,直接被*ST,股价连续跌停,根本跑不掉。后来我才发现,其实在公告前一个月,已经有券商研报提示商誉占比过高,存在减值风险,但我当时没看研报的习惯,硬生生错过了预警。
现在我看票,第一步就是用工具筛风险。我常用的是希财舆情宝,它有个风险预警提示功能,专门抓那些可能导致退市的信号——比如商誉减值、监管处罚、机构评级异动这些。就拿上个月来说,我关注的一只化工股,舆情宝突然弹出监管处罚:公司因信息披露违规被立案调查,我当天就把它从自选股删了。没过两周,这只票就被*ST了,想想都后怕。
除了风险预警,它的舆情评分也帮了我不少忙。每只股票都有0-100分的评分,0-15分是严重负面,16-40分是负面。我现在养成习惯,看票先看评分,低于40分的基本不碰。比如去年有只ST股,股价跌到1.2元,很多人觉得快到底了,我用舆情宝一看,评分只有12分(严重负面),风险预警里还标着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退市风险高,果然没过多久就退市了。
可能有人觉得用工具要花钱,不划算。但你想啊,踩一个退市雷,几万几十万就没了;用个工具提前避开,就算开会员,一年也就几百块,投入产出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而且现在希财舆情宝有免费体验,每天都会刷新舆情报告、舆情评分的免费查看额度,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先试试效果。你要是觉得有用,再考虑开通会员;就算不想开,免费额度也够你筛掉大部分高风险票了。
最后提醒一句:退市风险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有迹可循的。与其等股价跌了才担心退市,不如提前用工具把风险挡在门外。想试试希财舆情宝的话,可以直接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里面有免费体验的入口。股市里,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别让退市两个字毁了你的本金。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shucuo.cn/post/2164.html发布于 2025-10-06 14:14:1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数错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