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快半拍,缩短实验室到科普的转化时间差。
本文将探讨如何快速普及科学知识,缩短从实验室到科普的“时间差”,通过采取有效的传播策略,利用现代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可以快速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递给公众,合作与沟通是打破这一时间差的关键,需要科学家、教育机构、媒体和公众共同努力,本文旨在提供一种新思路,以推动科学普及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科普如何快半拍 打破实验室到科普的“时间差”。小朋友在江苏南京科技馆参观体验。甘肃省张掖市举办了全国首个科普月暨“科学集市”活动,学生们近距离观看了编程机器人表演。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开平路小学的学生们参观了青岛科技馆的海“发光”装置。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淮海小学的学生们在校园科技馆体验了VR项目。河北省科学技术馆里,小朋友们学习科普知识。贵州平塘国际天文体验馆也迎来了众多参观者。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各地科普活动吸引了大量参与者。合肥的大科学装置等前沿科技科普场所迎来一批批外地游客;北京经开区联合新兴科技企业设计的科普研学路线,预约通道开放即被抢空;各地科技馆爆满,即使节假日加开夜场,预约名额也供不应求。中国科协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科普月期间,超过5亿人次参与各类网络科普活动,“千万IP创科普”话题传播量超138.5亿人次。
这些火爆场景反映出公众对前沿科普的热情持续升温,但优质科普展品的供给速度却难以匹配需求。在中国科技馆,最新推出的“科创筑基·科普惠民”创新成果展异常火爆。观众围着复旦大学彭慧胜院士团队研发的可穿戴电子织物,这些看似普通的布料不仅能给手机充电,还能变身显示屏,未来甚至可能成为电池、传感器。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机模型前人头攒动,舰载机VR体验展品前排着长队,AI表情互动镜前挤满了人。中国天眼FAST互动展品前,一群孩子正在观看快速射电暴的可视化全息成像。现场一位家长表示,以往带孩子去过一些科普展览,但平面展板居多,内容更新慢。另一位观众直言,很多科普展览,特别是AI和生物科技,总是比科研成果落后很多。农业领域的大规模种植养殖技术,年轻人更是少有直观认知。
今年7月,拥有20年历史的江苏某科技馆因展品陈旧、内容更新滞后、互动体验不佳遭到市民吐槽。这暴露出当前前沿科技科普供给不足、传播内容滞后、与居民需求脱节等问题。真知识的“缺位”让伪科学钻了空子,可能带来误导。中办国办于2022年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要聚焦战略导向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等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开展针对性科普,及时向公众普及科学新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鼓励在科普中率先应用新技术,营造新技术应用良好环境。
为了缓解供需矛盾,中国科技馆与10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共建了科普实验室,破解从实验室到科技馆等科普场所的“时间差”难题。上海交通大学团队的仿生假肢在展览上化身生活“小助手”,香港科技大学范志勇教授团队带来的仿生鼻芯片科普展品能“闻”出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这些广受欢迎的展品均为中国科技馆与科学家团队共同打造的首台(套)原创科普展品。磁控4D打印装置经历了“变形”过程,从实验室原型到最终制造出来耗时6个月。重庆大学空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谢更新展示了“月球生命罐”展品的十几版设计稿,这个曾搭载在嫦娥四号上实现月面育种的装置,经过放大和互动设计,让公众不仅看见那片绿叶,更能了解它是如何在月球极端环境中诞生的。
尽管这种尝试令人振奋,但仍存在一些瓶颈。科研人员精于学术,但缺乏将复杂原理转化为大众语言的经验,同时也缺少与科技馆、学校快速对接的渠道。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于强建议建立“科研—科普”双向通道机制,把实验室成果与科普需求精准对接,提升科学传播效率。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认为,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更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很重要。多数单位职称评审仅将论文、专利作为核心指标,科普成果的认可度远不及学术成果。谢更新建议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入贯彻新科普法,在工作考核量化指标、职称评定指标,以及国家科技奖评审中充分考虑科普贡献,并以部分单位作为示范,逐步形成引领效应。另外,专家认为,在科研经费分配中明确科普转化环节的投入占比,能够极大推动前沿科技的科普。
中国科技馆愿意为更多科研人员提供科普展示的平台,希望更多科研人员参与进来,打破实验室与科普展台的“时间差”,让科学流行起来。科普如何快半拍 打破实验室到科普的“时间差”!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shucuo.cn/post/1981.html发布于 2025-09-30 15:08:4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数错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